MENU | EN

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于2019年12月14日举办了“美术馆之夜——斯洛文尼亚电影赏析及座谈”活动。此次活动由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欧盟电影展特别支持,特别邀请到斯洛文尼亚青年导演汉娜•苏海娜带来她的两部影片,结合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和斯洛文尼亚电影的演变,为观众们讲述及其作品中的关注人群与主题特征。讲座结束后导演与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观众们对于电影主题及其所揭示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现场气氛一度活跃。


斯洛文尼亚电影史上的题材选择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趋势:反战、英雄少年和消极中年,前两种题材的流行与历史密切相关,主题转换的重要转折点为二战的开始与结束,而80至90年代期间,以消极中年人为蓝本的故事逐渐增加,且主人公与创作者以男性为主。负面情绪等话题逐渐成为电影所探讨的主旋律,其中包括因性别差异而导致角色呈现的不同讲述方式。本次汉娜导演带来由自己执导的两部短片皆以女性为主人公,分别展示了斯洛文尼亚这个国家为何沉浸在一种消极与悲情里,及性别偏见的产生与发生。


第一部名为《伊娃,24》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因对生活的迷茫无助而患上了抑郁症。镜头中主人公的情绪波动与行为方式为观者呈现了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年轻人的生活处境:大学期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担心现实生活中的学业、工作等问题,指出年轻人精神焦虑的重要缘由;曾因焦虑情绪做出自我伤害的举动,揭露了抑郁症患者的挣扎与绝望,但在内心深处同时渴望得到来自友人的理解与帮助。


斯洛文尼亚电影史上不乏展示抑郁症及相关消极情绪的影片,重要原因之一为大部分电影创作建立在文学著作之上。哲学家齐泽克认为,此现象与斯洛文尼亚作家伊万·参卡尔有关,其最著名作品《一杯咖啡》记录了作家本人创作过程被母亲打断,从而产生出的愤怒、愧疚及悔意等情绪的产生与心理转变,详细铺展陈述了个人情绪的发生原因与复杂转变,为心理症结的题材选择做铺垫。汉娜导演通过这一视听媒介向人们发出信号: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与其他生理疾病相比没有不同,可以正常地向医生寻求帮助,正视自己心灵上的不适,无需压制情绪。


第二部电影为乐队纪录片《乐队与品牌》,展示了两位女性乐队经理人的工作日常与职责,通过对乐队旅行演出的跟拍对其职业特性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例如如何将乐队变得更有艺术性,又如何以此为生。此部纪录片的创作原因之一在于打破斯洛文尼亚人们对于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此种认知来源于宗教与斯洛文尼亚国家整体认同感。《圣经》中特别记载家庭中男性与女性所应扮演的角色,认为女性的重心为照看丈夫与家庭,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受此影响,思维易被左右;而由文学、宗教、社会而来的影响转而施加到电影创作上,间接固化了原有的性别偏见。纪录片将女性乐队经理人的工作内容与能力以事实论据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由此反驳性别固化思维。


侨福当代美术馆长期致力于构建面向公众的艺术欣赏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定期举办公共教育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并积极参与。